《人性的博物馆:七堂小说写作课》黄梵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【光明书话】
诗人、小说家黄梵的诗歌讲稿《意象的帝国:诗的写作课》于2021年出版,欧阳江河曾评价它“兼有诗学课和写作课的双重功能”。今年5月,黄梵的小说讲稿《人性的博物馆:七堂小说写作课》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,这部著作以通俗浅近的阐述语言,生动具体的创作案例,对小说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进行了简要精到的讲解,同时又对小说创作的经验与方法,做了细致的介绍和分析。可以说,这部小说讲稿与此前出版的诗歌讲稿在文本结构上是极为近似的,都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,因此,用欧阳江河评价其诗歌讲稿的赞语来评价黄梵的这部著作,也是相当恰切的。
一
这部讲稿最为突出的一点,在于论者是以“人性”为关键词,将小说知识普及和小说创作实践密切关联在一起。我们知道,小说是四大文体之首,在中外学术史上,论述小说特征和规律的著述可谓浩如烟海,举不胜举。黄梵这部小说讲稿的独特性在于,它抓住了“人性”这个小说文体的特定精神内涵来大做文章。在黄梵看来,“人性”是理解小说最为重要的因素,他认为,小说正是“纸上的人性实验,通过虚拟各种环境,呈现人性的各种表现。”而文学史上出现的灿若星河的中外小说,则构成了异彩纷呈的“人性的博物馆”,给读者带来许许多多阅读的快慰、人文的感召和思想的启迪。在我看来,黄梵所说的“人性”,其实是具有多重意义指向的,既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的精神归宿,也是指小说读者的阅读心理期待。黄梵指出,“需求”,是人物行动的推动力,小说人物种种行动的实施,都是在其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而发生的,这是渴望实现自我的人性使然。同时,小说的多义性和丰富性,既对应着人性的丰富复杂性,也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诉求。“人需要形形色色的意义,只有提供对生活和人生多种多样的理解,个人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款归属感。文学这时就能发挥作用,用它丰富多样的理解和意义,满足人的复杂精神诉求。”而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之设置,也与读者的人性需求关系甚密,“情节的实质,是造成行动的戏剧性变化。戏剧性变化不是不知不觉的变化,也不是预料之中的变化,而是显得比较突兀的变化。人为什么会关注这类突兀的变化,根子还在人性深处。”因为“人无法长期忍受平淡无奇”,因此一篇小说想方设法吊起观众和读者胃口的方法,就是“利用情节,让戏剧或故事里的行动,产生戏剧性的变化”。懂得了“人性”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,也就懂得了小说创作的要领和核心,这是该著反复强调的理论观点。
二
讲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,论者从写作学的特定角度,对中外诸多的经典小说进行了精彩的剖析,展示了这些小说极为独到的一面。黄梵认识到,在小说创作中,将“人物的经历陌生化”是一大写作秘诀。他指出,“小说的所作所为可以理解为:延长人物的经历过程,增加经历的难度,其实质是将人物的经历陌生化。”以此分析《简·爱》,黄梵论述道:“勃朗特是用整整一本书来延长简·爱获得幸福的过程,可谓耐心十足,且加大了简·爱获得幸福的难度。比如,罗切斯特的疯妻突然出现,简·爱的表兄差点娶她到印度,罗切斯特毁容成为残疾人,等。”小说家设置的让简·爱的幸福或爱情不容易实现的重重困难,起到了将人物经历高度陌生化的艺术表达作用,从而让《简·爱》这部小说显得精彩动人。小说创作不仅要让人物经历陌生化,还要设置充满戏剧性变化的情节,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性格。这种戏剧性变化,就是“事情发生的反转性变化”。黄梵以《老人与海》为例来阐明,他分析说:“小说中的第一个反转,出现在老人一直打不到大鱼之际:老人撞上好运,打到了大鱼。紧接着出现第二个反转:大鱼不服输,一直与老人对抗,老人用了三天三夜才把它制服,就在大鱼服服帖帖地跟着小船返航时,出现了第三个反转:鲨鱼群围住大鱼,疯狂撕咬他的肉。等鲨鱼群把大鱼吃得只剩空骨架,读者以为老人会扔掉空骨架时,出现了第四个反转:老人没有放弃空骨架,而是载着它返航。”反转的层出不穷,既有效推动了故事发展的进程,又将老人的“硬汉”性格鲜明展示出来。由此可见,从小说写作学的角度,黄梵强调了戏剧性变化(反转)在情节构造中的重要性,并以此来烛照海明威的《老人与海》,从而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新颖的阐释,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该著“兼有诗学课和写作课的双重功能”的理论特色。
三
讲稿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一个特点,就是通过大量的文本解剖和案例分析,对普通写作者的小说创作加以具体的指导和示范,具有极为显在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。黄梵将小说的整体结构命名为“穿甲模型”,并通过分析博尔赫斯《埃玛·宗兹》、海明威《老人与海》、巴别尔《战马后备处主任》、卡夫卡《城堡》、海明威《永别了,武器》、巴别尔《我的第一只鹅》等几部小说的文本结构,来阐述“穿甲模型”的几种不同形态,还以“人物需求”为线索,来阐释人物行动的推动力,即有意识去破除困难、实现“穿甲”的行为动机和行动轨迹。在后面的实践环节,黄梵设置了这样的写作练习:“请自编一个小说梗概,用上述方法和结构,先想好人物和需求,再设置初始困难,这样人物就会产生需求,接着你给这个需求继续设置困难,最后导致任何结果都行。”在熟悉经典小说的结构模式之后,再进行具体的实践,这样的写作训练,无疑是行之有效的,讲稿所体现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特征由此可见一斑。此外,讲稿的“第七课”,重点谈论了“小说写作的工作方法”,也值得一提。在这一课里,黄梵讲解了“定时定点定量写作”“反复修改初稿”“自发性写作”“言说陌生化”等几种“工作方法”,这对小说创作者尤其是初学写作者而言,无疑是具有极大助益的。
总而言之,黄梵《人性的博物馆:七堂小说写作课》是一部集小说理论与小说实践于一体、具有通俗性和实用性特征的文学讲稿,它既教给我们阅读小说经典的视角与路径,也教给我们小说创作的经验和方法,从而带领我们轻松步入到文学的堂奥,充分领略其间存有的无处不在的胜景与妙处。
(作者:张德明,系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、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)